[政策建言] 錢不能照顧我們的孩子,對的人才能 ~ 全國縣市長托育政見分析
錢不能照顧我們的孩子,對的人才能
2014全國縣市長托育政見分析
托育政策催生聯盟
照顧學齡前幼兒,構成時間、精力、金錢三大壓力,對育兒家庭來說,這是撐得最辛苦的一段日子。假如一個國家沒有良好的托育選擇,多數媽媽將被迫辭職育兒。加上青年低薪化嚴重,光靠一份收入難以撐起家計,於是乎經濟上最合理的做法,就是晚點生/不要生/只生一個,生育率自然降低。
這正是當前台灣的寫照。也因此,「兒童托育政策」是保障青年家庭權益的重要方法,還可能是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工具——平價、優質、普及的托育,可有效支持雙薪家庭,讓青年喘得過氣,甚至讓大家「敢生第二個」。
在「世代正義」、「少子女化」議題延燒的台灣,今年縣市首長選舉各種托育政見紛紛出閘。根據最新一期《親子天下》的報導,除南投、宜蘭、花蓮、連江4縣市的候選人並未明確表態,其餘18縣市都有琳瑯滿目的政見宣言。
不過,對青年公民來說,到底哪些才是實惠的政策?以幼兒園為例,至少有兩個判斷標準。
一、是否調整幼兒園的「公私比」。
教育部長曾公開表示,目前幼兒園的「公私比」是三比七,但希望五年後能達到四比六。為什麼政府要把幼兒園的「公私比」當成政策目標?台灣小孩讀私立幼兒園的人數,遠遠比讀公立或公辦民營的多,代表了甚麼問題?為何教育部認為應該調整?
幼兒園是公共或私營,影響其收費、人員薪資、教保方式。監察院報告指出:我國僅13萬名幼兒進入公幼(占28.1%),多達35萬名幼兒進入私幼(占71.9%),「足見教育部對於『平價』教保服務之供給,嚴重不足。」這首先點破的是「收費價格」——因為公立幼兒園的收費,只有私立的不到一半。
然而,公立幼兒園老師的薪水,是私立的將近兩倍(因中間成本由政府墊付)。反觀私立幼兒園,人力頻繁流失、合格教保人員難覓,連帶影響現場的服務品質穩定性。私幼經營辛苦,為了吸引家長,就再祭出才藝、補習等違反幼兒園法定課綱的廣告。當然,私幼也有少數的理想主義經營者,但他們難以逆轉惡性循環的大潮流。「高收費+低薪資+教保方式商業化」,三大特徵已成私立幼兒園的常見光景。平心而論,台灣多數幼兒家庭,無法擁有良好的托育選擇。
這是教育部公開承認應調整「公私比」的主要原因。不過,當這個政策目標走到地方縣市,能否得到各地首長的配合?
目前台灣達到公私比「四比六」目標者,只有雲林、宜蘭、花蓮、嘉義縣、台東縣,以及離島縣市。對照《親子天下》的政見一覽表,這些縣市首長候選人的確缺乏相關主張。但是台東縣長候選人黃健庭,仍明確提出「輔導私立幼兒園轉型非營利」,足見其對公共托育政策特別重視。
· 全台灣各縣市幼兒園「公私比」一覽(依序)
縣市 | 公、私立幼兒園,可收托人數比率 |
金門縣 | 8.4︰1.6 |
連江縣 | 8︰2 |
澎湖縣 | 7.7︰2.3 |
臺東縣 | 5.9︰4.1 |
花蓮縣 | 5︰5 |
嘉義縣 | 4.9︰5.1 |
宜蘭縣 | 4.6︰5.4 |
雲林縣 | 4.4︰5.6 |
基隆市 | 3.8︰6.2 |
南投縣 | 3.6︰6.4 |
彰化縣 | 2.7︰7.3 |
臺北市 | 2.5︰7.5 |
屏東縣 | 2.4︰7.6 |
新北市 | 2.3︰7.7 |
新竹縣 | 2.1︰7.9 |
苗栗縣 | 2.1︰7.9 |
臺南市 | 2︰8 |
高雄市 | 1.9︰8.1 |
桃園縣 | 1.8︰8.2 |
嘉義市 | 1.8︰8.2 |
臺中市 | 1.8︰8.2 |
新竹市 | 1.6︰8.4 |
· 資料來源:監察院對教育部糾正案
其次,高於平均的「前段班」,即公私比在「三比七」及以上的縣市,只有基隆市與南投縣。很可惜,兩縣市的主要候選人,都並未說明如何從三比七進步到四比六。
「中後段班」(二比八)的縣市,包括台北、新北、新竹縣、苗栗、彰化、台南、屏東。這幾個縣市,都有首長候選人提到「推動公私合營幼兒園」、「推動非營利幼兒園」、「普設公共托育設施」、「普設公立幼兒園」。可見有心調整幼兒園「公私比」體質者,為數不少,但也並非每位候選人都有表態。
吊車尾的「後段班」縣市(公私比介於一比九到二比八之間),則有桃園縣、新竹市、台中市、嘉義市、高雄市五個地方。新竹市、台中市的四位主要候選人,都提出「提升公共化教保服務」、「開辦平價幼兒園」、「廣設公辦民營幼兒園」等主張,市民還可鬆一口氣。但其他地方,仍有賴輿論監督。畢竟,台灣總要民眾有發聲,政府才肯動。
二、純發補助,並不是公共托育政策。
不肯調整「公私比」的候選人,也許會主張政府「加發現金補助」,家長一樣可享平價托育服務。還有人會心想,錢發一發,行政成本比較低呢!
但容我們打個比方——物價上漲的今日,政府如果「普及加發食物補助」,減少家庭經濟負擔,就能解除台灣家庭的困境嗎?不可能,因為還有嚴重的「食安問題」存在!
家計民生基本服務,無論水、電、飲食、教育、托育、醫療、照顧,向來是「價格」、「品質」兩大問題環環相扣。只看著「價格」,就看不到「品質」。
只發食物補助救不了食安問題,要上游嚴加管控,並形成產業的自律系統才行。同理,只發放托育現金補助,救不了「公私比失衡」所帶來的三大弊病:「高收費+低薪資+教保方式商業化」。拓展公共托育的總體服務量(如開辦非營利幼兒園),才是解除惡性循環的治本之道。否則,當好的教育人才一再流失,就算家裡有一點錢,你家附近也根本找不到品質可信賴、且符合幼兒心智發展的托育服務。
當然,如果我們拿出「同理心」,大概猜得到部分政治人物為何不敢採用調整公私比的托育政策。
拓展公共托育,對縣市首長候選人其實相當辛苦。首先,要找場地。大家以為少子女化會製造大量國小閒置空間,但閒置空間轉型喊了這麼多年,依舊是「只聞樓梯響、不見人下來」。為什麼?關鍵原因,台中胡志強市長今年初就說明白了:「胡志強認為,要各校釋出閒置教室幾乎不可能,學校有各自想法,5年前他就推動,但沒有學校願意配合釋出……副市長蔡炳坤說,閒置教室釋出的消息傳出後,各校家長會都會有意見,必須加強溝通。」
找場地沒那麼簡單,其次,要人力。薪資及勞動條件若無足夠吸引力,照樣要面對「教保人才荒」——教保科系畢業生,現在願意做這行的沒幾個;願意做這行的,寧可出國當「幼兒園台勞」。《天下雜誌》今年的報導就指出:「幼保系學生畢業後,在中南部的平均薪資不過兩萬台幣,連二二k都不到。」因此幼教老師這一行,已經成為「新加坡來台搶人的最新趨勢」。勞動力市場的潮流變化,當然也考驗縣市首長的招募能力。
最後,舊有的私幼業者,在利益立場上就不可能贊同公共托育。「政府不要與民爭利」是叨叨常念的魔咒,若其成功連結地方勢力,與議員、立委等民代交好,縣市首長當然也就投鼠忌器,不敢大刀闊斧改革公私比的體質問題。
一陣政治盤算之後,假如民眾也對「幼兒園公私比」的結構困境傻傻分不清楚,那縣市首長候選人會不會乾脆錢發一發了事?當然會。調度場地人力很累、得罪私立業者很煩,「做到流汗卻被人嫌到流涎」,民眾好像又喜歡領現金……如果每一位縣市首長都這樣想,那台灣的幼兒托育環境,真的是永無改革之日了。
只靠錢,不能照顧我們的孩子,「對的人」才能。正因如此,願意提出公共托育政見,創造良善教保服務的候選人,彌足珍貴。這件事高度依賴縣市首長的「軟實力」,他們必須籌措資源、協調人力、折衝各方意見,才能讓「每個社區都有公共托育建設」或「我家附近就有非營利幼兒園」的理想,美夢成真。其難度、成就,絕非大開現金補助支票可以比擬。
我們建議手上有選票的青年公民,思考一件事:為什麼要繳稅給政府?想必是有些錢也買不到的東西,需要政府大組織幫你創造——無論是食安、治安、交通,或者「友善托育環境」。你我繳稅的目的,恐怕不是期待政府抽了行政管理和人事費之後,再退一些現金零頭回來吧?